我們基於「以家為本」的信念,致力提供高質素的專業社會服務,為香港的家庭及大眾謀福祉,培育一個互相關顧的社會。
要實踐這個使命:
- 我們認同家庭整全性及其照顧培育家庭成員的功能
- 我們尊重個人的權利、尊嚴及潛質
- 我們堅守保密原則
- 我們增強家庭及個人應變與面對挑戰的能力
- 我們採納綜合服務的模式,由一群優秀及熱心的員工,提供廣泛的社會服務
- 我們著重員工培訓及研究,以提高服務成效
- 我們推展各類先導服務,以配合香港社會的需要
- 我們致力倡議訂立一個完善的家庭政策
我們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
持守宗旨 迎變創新
本會於 1938 年在香港建立工作點,初名教會社會服務中心,至 1949 年在何明華會督 (Rt. Rev. R. O. Hall) 及英國資深社會工作者施國望小姐 (Miss Katherine Scott-Moncrieff) 的協助下,成為獨立非政府家庭服務機構,正名為香港家庭福利會。
本會於 1970 年代,倡導家庭生活教育、設臨床心理服務、家務助理服務,試行駐校的社會工作、寄養服務等。1980年代開始,以實證方法推行嶄新服務,包括健康身心小組、家庭「偶到」服務、單親家庭支援、被虐家庭治療小組、緊急寄養服務等。
1990 年代,本會開展家事調解服務、新來港定居人士服務和家庭退修中心等,為家庭提供支援。2004 年成立了「綜合家庭服務中心」,提供一站式服務,至今共設立了六間「綜合家庭服務中心」,發展相關服務。
本會特別關注離異家庭的需要,發展家福中心、家事調解服務和「夾縫中的曙光 -『兒童為本』共享親職先導計劃」,於 2016 年獲社會福利署委託提供「子女探視服務先導計劃」,成立了「親籽薈」,協助離異父母與其子女重建及維持良好的溝通及接觸。此計劃於 2019 年完成,並得到恒常資助,開展「親籽薈共享親職支援中心」,提供一站式共享親職與親子聯繫服務。
除學校社會工作服務,於 1999 年設立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,此外,亦提供網絡支援及輔導服務,引入朋輩調解,並擴展至各中小學,締建和諧校園文化,同時協助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融入主流學校,發展所長。自 2017 年銳意拓展青少年及家長的理財教育工作,設立理財教育中心,推出「S-QUBE 青年理財教育計劃」。
本會自 2011 年開始發展幼稚園社工服務,及早支援有需要的兒童及家庭,和強化其家庭功能。社會福利署於 2019 年開始推出「在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先導計劃」(第一至第三階段),並於 2023 年正式推行地區為本幼稚園社工服務。本會屯門(東)服務中心,觀塘服務中心及葵青服務中心先後成立。2024 - 2025 年度,本會合共為 62 間幼稚園提供駐園社工服務。
面對香港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,本會在到戶模式的家居照顧服務上,提供痛楚治療和復康教育,在離島及市區為體弱長者設立彈性日間照顧,實踐「老有所安」的精神,並為長者和照顧者提供心理社交服務,支援他們在精神健康和晚晴照顧等方面的需要。
本會致力提升家庭幸福,於 2019 年起進行「香港家庭幸福指數」調查研究,首創一套信效度俱佳,及切合香港社會文化背景的家庭幸福量度工具。透過全港性調查,定期評估香港家庭的幸福水平,至 2024 年已發佈三次調查結果,為香港家庭、政府及不同持份者,在促進家庭幸福方面提供重要的參考。此外,團隊積極利用多個平台推廣家庭幸福的理念,持續與社會各界的合作,舉辦及參與各類活動和宣傳,提升公眾相關的認識和重視。
轉眼間,本會度過 75 周年的重要里程碑。在末來的日子,全體員工秉持「以家為本」的信念,以愛心與熱誠,承擔使命和責任,持續優化服務,迎變創新,以惠澤香港的家庭和廣大市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