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5年的演變

家福會成立於1949年,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居民流離失所,當時,本會主要幫助有需要的家庭,讓他們生活重入正軌。家福會也隨著社會改變而不斷進步 — 於70年代開創輔導服務、學校社工服務、家庭生活教育、家務助理等。今天,家福會更發展預防及補救性服務,涵蓋各個年齡層的精神健康服務、理財教育、離異家庭服務等。

我們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

本會於1938年在香港建立工作點,為居民提供服務,初名教會社會服務中心,直至1949年1月1日,在何明華會督 (Rt. Rev. R. O. Hall) 及英國資深社會工作者施國望小姐 (Miss Katherine Scott-Moncrieff) 的協助下,成為獨立非政府家庭服務機構,正名為香港家庭福利會。本會成立初期,由一群來自不同教派的熱心人士通過個案工作方式,幫助有需要及受困擾的家庭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服務範圍擴展至社區內的貧困戶、破碎家庭、病患者及從集中營釋放出來的人士等。

本會一直致力發展先導服務,除了補救性工作,更重視預防家庭問題的發生,於1970年代倡導家庭生活教育、設立臨床心理服務、家務助理服務,試行駐校的社會工作、寄養服務等。其後開展長者及社區支援、青少年及兒童照顧等各項工作。1986年開始,本會以實證方法推行嶄新服務,包括健康身心小組、家庭「偶到」服務、單親家庭支援、被虐家庭治療小組、緊急寄養服務等,並出版社會服務專業工作手冊、刊物及進行多項調查研究。

90年代,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環境、人口和家庭結構經歷轉變,服務的需要亦同時改變。本會分別開展了家事調解服務、新來港定居人士服務和家庭退修中心等,分別為離異家庭、新來港人士,以及面對壓力的家庭提供支援。

2005年是本會服務發展的另一里程,我們重組資源,成立了「綜合家庭服務中心」,為家庭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務,本會也開展了「家庭綠洲-家庭健康重建計劃」、家福關懷專線、家庭義工服務、栽種和平行動、和平計劃、全人專業服務、僱員輔助計劃等,為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援。至今,本會共設立了6個「綜合家庭服務中心」,並繼續致力發展相關服務,預防及解決家庭問題,包括幼稚園社工服務、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、男士家友站、「婆媳緣.祖孫情」多代家庭教育及支援計劃、少數族裔服務,以及危機家庭支援先導計劃等。

本會特別關注離異家庭的需要,發展了一系列教育性、預防性和補救性服務,支援離異家庭和各成員,包括家福中心、家事調解服務和「夾縫中的曙光 –『兒童為本』共享親職先導計劃」。本會於2016年獲社會福利署委託提供子女探視服務先導計劃,並成立了「親籽薈」,協助離異父母與其子女重建及維持良好的溝通及接觸。

本會一直重視發展青少年和家庭的福祉,除了學校社會工作服務,也於1999年設立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,以藝術活動發掘青少年潛能,並透過生涯目標規劃服務,培育青少年自我認識,促進發揮所長和訂定人生目標方向。另一方面,本會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需要,設計不同的預防及教育活動,培養正確人生觀和抗逆力,並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及早介入。本會也開展網絡教育,推廣健康上網,以及關注沉迷上網和網絡欺凌的問題,同時為青少年提供網絡支援及輔導服務。此外,本會致力促進青少年預防和解決衝突的能力和素養,引入朋輩調解,並擴展至各中小學,締建和諧校園文化。在融合教育模式下,本會亦積極開展不同計劃,協助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融入主流學校,發展所長。

近年,本會銳意拓展青少年及家長的理財教育工作,除了與不同的伙伴合作,舉辦親子理財活動和工作坊,更設立理財教育中心,和推出了「S-QUBE - 青年理財教育計劃」,透過體驗式活動、教學遊戲、公眾宣傳教育活動等,促進青少年建立正確及健康的理財價值觀和行為;此計劃也從美國引入實證的「理財社會工作介入系統」模式,並會將之本地化,透過培訓社工,提升業界預防和處理日趨令人關注的理財問題。

面對香港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,本會在到戶模式的家居照顧服務上,積極加添專業及多元化的社區支援,提供痛楚治療和復康教育,並在離島及市區為體弱長者設立彈性日間照顧,成立「Viva維健坊」,讓長者可以有選擇地繼續於社區生活,實踐「老有所安」的精神。本會一直關注長者和照顧者的心理健康需要,除繼續推展「認知障礙評估及支援計劃」,並加入社區教育的元素,更開展「躍動晚情 - 長者抗抑鬱地區計劃」,以及「預設照顧」計劃,提供支援。本會致力滙聚資源,結集官、商、民的力量,拓展更多伙伴計劃,支援更多的護老者,強化鄰舍互助精神,令長者得到適切的關懷和照顧,繼續留在熟悉的社區健康愉快生活。

慶祝七十五周年 以愛迎變

家福會為香港服務75年,全體員工秉持「以家為本」的信念,以愛心與熱誠,承擔使命和責任,持續優化服務,迎變創新,以惠澤香港的家庭和廣大市民。

75周年網頁